对于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透析所用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如“生命线”尤为珍贵,犹如肾内科的“冠脉血管”。我院肾内科近年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与维护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血管通路技术日臻成熟,目前形成了由肾内科、超声科、介入科为主的血管通路协作组,尤其是超声引导下经皮动静脉内瘘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成功为不少血液透析患者解决透析血管通路的“生命线”问题。
 毛阿姨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外院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治疗1年余。一直以来,毛阿姨是使用左上肢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但近三个月来,左上肢出现水肿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日常正常内瘘穿刺及透析治疗,自觉左上肢肿胀难受而影响日常生活,曾多次处理,但效果不理想。来到我院肾内科就诊后,肾内科廖兵副主任详细了解病情以及内瘘查体后,分析患者的肿胀手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所致,很快拟定了规范诊疗方案,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中心静脉狭窄等情况,立即与介入科薛宏元主任沟通病情后,由介入科进行左上肢及中心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了无中心静脉狭窄,病灶定位在左上臂的头静脉闭塞导致回流障碍,而出现肢体肿胀现象。 紧接着,联合超声科粟志华副主任医师开展下一步诊疗方案。超声科粟志华副主任医师为毛阿姨进行超声检查评估动静脉内瘘情况,发现患者上臂头静脉完全闭塞长约8cm,完全无血流通过。 针对毛阿姨的病情,肾内科廖兵副主任医师的透析血管通路团队,通过评估讨论,考虑为内瘘血管内皮增生导致狭窄并发血栓形成,从而出现内瘘完全闭塞,可以行B超引导下经皮动静脉瘘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积极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挽救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同意接受(PTA)手术操作。于2022年3月21日下午廖兵副主任医师联合超声科粟志华副主任医师行B超引导下经皮动静脉内瘘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超声精准引导下,发现闭塞的血管腔填充有如硬化的石头一样的斑块,廖兵副主任医师熟练操作,使用超滑导丝从硬化的斑块中钻出缝隙,引入球囊后,利用高压球囊充分扩张闭塞血管,成功解除狭窄闭塞部位,血管内径扩张到5.0mm,头静脉立即恢复血流。手术过程约1小时,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明显不适,术后不影响正常活动。术后第二天,毛阿姨的左上肢肿胀问题明显改善,而且使用内瘘血管行血透治疗,血流量达230ml/min以上。 据肾内科副主任廖兵介绍,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充足的血流是血透治疗顺利、有效进行的根本保障。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随着反复穿刺、动脉硬化等因素,内瘘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血管狭窄、闭塞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内瘘失去功能而无法进行有效透析。既往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狭窄段切术、内膜剥离、内瘘重造和人造血管。但肢体上可供透析使用的血管资源非常有限,每损失一段内瘘的血管资源,对患者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损失。B超引导下经皮动静脉内瘘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目前解决透析患者内瘘狭窄、闭塞等情况的非常理想的办法。具有多方面优点:B超可以实时观察血管腔内、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结构;操作时可实时显示导丝、导管的位置,引导球囊的行进;可观察血流情况,了解内瘘功能;同时克服了数字剪影血管造影介入(DSA)的一些不足,无辐射伤害、无需造影剂、对设备和场所要求较低,有操作时间短、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 由于肾内科经常面对的患者很多都是病情较为危重的透析患者,其血管通路常常明显钙化、斑块形成,甚至像“溶洞”。所以对手术医生以及超声医师要求更高,术者要有扎实的内科基础和娴熟手术操作能力,超声科医师需要相关的血管超声技术以及娴熟超声操作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院肾内科组建了血管通路协作组,联合肾内科和超声科两个专业各自的技术优势,至今已开展该手术200多例。随着血管通路技术日臻成熟,目前形成了由肾内科、超声科、介入科为主的血管通路协作组,充分发挥各科专长及有效协助合作,更好的服务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的血管通路的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限,提高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标志着我院在处理复杂透析血管通路问题上居于领先地位,透析患者的透析血管通路问题的各种并发症,可得到有效维护。 附:我院透析血管通路建立与维护技术开展情况: 一.肢体静脉动脉化手术(内瘘成形术):开展各种类型的动静脉内瘘术,复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经验丰富、成功率高。 二.透析通路的维护: ①开展动静脉内瘘切开取栓、内瘘重建术、内瘘动脉瘤切除术等,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和使用质量。 ②超声引导下经皮内瘘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闭塞、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超声引导下PTA球囊封堵治疗假性动脉瘤,避免了手术切除动脉瘤的手术创伤并有效保留的内瘘的通畅率。 三.联合介入科开展DSA下中心静脉狭窄球囊扩张后建立双腔血透导管、以及肿胀手综合征等内瘘并发症和合并症,解决了疑难复杂通路的问题。 (撰稿:廖兵 审核:廖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