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南宁出现1例本土确诊病例,全市人民立刻团结起来,筑牢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1月15日—16日,我院医护人员赴,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所涉及的重点区域,开展核酸采样、信息录入等工作。“我是党员,我先上!”“我年轻,让我来!”“第一组集合完毕!”“第二组人已到齐!”……
医院积极响应,紧急行动,全体医护人员踊跃报名,纷纷请战。

 核酸采样操作、信息录入及核酸标本转运工作,外出采样工作从早上一直延续至凌晨。

 让人感动的是,很多人在完成了临床科室本班工作后,仍奔赴采样点继续工作。
 “大爷您放心,全民检测只是筛查,记得出门戴口罩家里勤通风”
 “阿姨您放松,手不要捂住口鼻,记得勤洗手更换口罩” “小朋友别紧张,轻轻一下马上就好了”; “大姐,核酸采集,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你和周围的人,请把口罩戴好” 采样组的小伙伴们以耐心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规范的操作,一边采样,一边安慰着大家。

室外的南宁寒风呼啸,带着乳胶手套的手,接触了消毒液变得更加的冰凉,时间长了已经有些麻木。尽管环境寒冷、工作紧张,却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一天顾不上吃一顿饭,喝不上一口水,不间断地高强度采样工作。

 忙碌了一天,才有空在深夜吃上一口盒饭。
 深夜,医护人员在完成一天采样工作后,累得瘫倒在地上。 为做好溯源及病毒排查工作,我院医学检验科在保持前期工作量的基础上,也承担了本次排查的新冠核酸检测任务。

自接到检测工作以来,核酸 检测团队日夜奋战在PCR实验室。为保证能快速获得精准的检测结果,为溯源排查工作争取更多时间,医学检验科全体检测人员开启了“白加黑”连轴转模式。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实状况,医学检验科顶住压力,合理调配安排人员,以最认真的态度、最快捷的速度、最强劲的力度、最严格的措施,全力投入到此次排查的新冠核酸检测工作中。
从1月14日至今,他们已经检测了5000份左右的混采样本,近5万人的检测量。凭着多年与病毒交锋的经验,昼夜奋战在检测一线的他们,在实验室中早已忘记了白天黑夜的概念,早已习惯了身心疲惫的滋味。正是有了医学检验科这样一群与病魔争时间的先遣团队,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为千万人的安全健康筑起了第一道坚固防线。 生命至上的“市一速度”让人心安 在去年“两会一节”群体核酸采样任务中已“小试牛刀”的信息化“武器”——检验标本信息离线采集系统更是展现了威力。在系统通过身份证快速识别器获取受测者信息、扫码绑定采集试管,形成标本数据传回医院检验科,实现与实验室数据库的无缝对接。采样完成后,标本送回医院PCR实验室,直接扫码即完成外采标本接收。全流程的信息化,除高效之外,还极大减轻了工作量及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差错。

在院领导的坚强指挥决策、高效的现场组织及全体人员忘我的工作下,我院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中,头一天时间的13个小时内共完成39518人次采样,平均速度3040人次/每小时,兴宁区兴桂社区采样点的最快记录更是高达4100人次/小时!(撰稿:斯乐 审核:何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