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粪菌移植,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对粪便的利用早已是医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人类利用人新鲜粪便或者发酵的粪水中的物质,至少有近2000年的历史,最早将粪便用于治疗的是中国,粪便入药从1000多年前的中药"黄龙汤"开始,东晋时期(公元300~400年)的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当时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还记载了用动物粪便治疗疾病,如"驴矢,绞取汁五六合,及热顿服,立定"。1958年美国医生用粪水挽救感染垂死的患者,这是英文文献记载最早的案例。 粪菌移植的含义一目了然,是一种通过重建肠道菌群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当然,严格意义上讲,更应该称之为粪菌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因为移植的过程不止是细菌,也有细菌生活的整个粪便微环境,就是把从健康肠道排出的粪便中的菌群,移植到受体的。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肠道菌群到底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呢?我们是不是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一下自己的肠道菌群呢?为此,可以做一个粪便菌群分析,检测自己的肠道菌群组成,也可以通过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知道答案。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医生对之前进行数月前进行粪菌微生物移植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电话那头,家属掩饰不住地兴奋:“阿公的感觉好多了,精神豁然开朗,胃口也变好了,主动和我们聊天”。阿公是一位有多年严重的焦虑、抑郁的患者,症状表现为在家不爱吃饭、不喜欢和家人沟通、交流,郁郁寡欢,长期服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病情仍会反复,且副作用很大。唐少波主任说,阿公家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门诊来挂号取药,吃药的时候病情有所减轻,但过一段时间又发作。就这样,焦虑、抑郁折磨了阿公多年,严重影响他和家人的正常生活。 数月前,在家属陪同下这位阿公再次来到消化内科门诊,唐少波主任医师建议他尝试“粪菌移植”。肠道内的细菌也可以影响我们的脑功能和心理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诱导焦虑和抑郁的发病中发挥作了关键作用。肠道内一些细菌可能让您感到抑郁,而另一些细菌又可以帮您抵抗抑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化验,消化内科唐少波主任带领的粪菌微生物移植小组最终为阿公找到了符合标准的供体进行移植。提取粪便后,进行细菌培养,最终将粪便中含正常菌群的液体输送到阿公的肠道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阿公的症状明显缓解。 5月15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再次为有着同样焦虑、抑郁的另外一位阿婆进行肠营养管置管为粪菌微生物移植进行准备。由于疫情的影响,供体不能回南宁,而患者又急需继续治疗,消化内科的医生们不仅积极寻找新的供体,一边与原来的志愿者进行密切联系,指导志愿者的生活与饮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新的完全符合严格要求的志愿者,消化内科的医生冒着酷暑,上门收集粪菌,经过处理后,使得患者再次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缺失增加肠道通透性,诱导慢性炎症和慢性疾病的发生。如焦虑、抑郁、痤疮、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IBD)、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肝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相关问题等仅仅是起源于肠道的许多疾病中的一部分。如果您正遭受一些疾病的困扰,您的肠道菌群或许该负一部分责任,您可以试着改变一下您的肠道菌群。 (消化内镜中心:朱桂铭 科室审阅:唐少波)
|